鸦片战争源起茶叶贸易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6/30 15:42:44 浏览量:8473

一、 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导致了英国在双方贸易中的入超地位。
  16世纪初,一些海员和传教士把茶叶传到了欧洲,最初仅作为贵重药品在药店出售,使用戥子计量(足见其珍贵程度),后来逐渐普及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19世纪后,“饮茶休息”成为英国人的日常习惯。当时,欧洲人消费的茶叶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许多英国船载着墨西哥和西班牙银圆来到广州,然后满载中国茶叶返回英伦,茶叶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我们知道,清朝政府历来奉行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从来没有打算开展什么对外贸易。如乾隆皇帝致英皇乔治三世的(由马嘎尔尼勋爵转交)敕谕中说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就是中国什么都有,不需要与外国通商。所以,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少得可怜,不能抵消茶叶的价款,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介绍,“1781-1790年十年间,中国向英国出口茶叶9600多万银圆,而1871-1793年13年间,英国向中国出口总额才1600多万银圆”。我国现行的初中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也说,“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主要不靠市场供应。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等,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中国向英国输出茶叶、生丝、瓷器等,销路旺盛。在这些正当贸易中,中国是出超的,许多白银流向中国”。
  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二、为了扭转所谓的“畸形贸易”,英国才纵容支持非法商人向中国走私倾销鸦片。
  可想而知,当时号称“老大帝国”的英国不希望这种常年贸易入超的现象继续下去,否则英国要为此持续付出大量现金,他们急需机会实现其对华贸易的平衡。中国在康乾盛世终结后,进入了“厌厌无生气”的衰落时期,吸食鸦片渐渐流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痼疾,这就使得英国殖民主义有了机会,能把常年入超的对华贸易局势彻底扭转过来。英国商人后来发现,鸦片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商品,便积极进行鸦片走私。而政府方面则对此予以默许,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曾经说过,“鸦片是有害的奢侈品,它是不能允许的,除了用于对外贸易目的外”。由此可知,英殖民主义为了以鸦片抵消贸易逆差才支持和怂恿其不法商人向中国贩卖大量鸦片。鸦片商们从印度购买鸦片,倾销到中国,其货款数额远远超过了购买茶叶的数额。当时,美国商人从土耳其、波斯等地,俄国人则从中亚(如伊朗)把鸦片运进中国。正如《初中历史》所讲的,“…外商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至道光初年,中国对英贸易转变成入超”。
  三、英国不反对清政府查禁鸦片,但是后来的过激行为激化了中英矛盾。
  当时,中国每年出口的茶叶价值大约为二千万西班牙银元。嘉庆末期进口鸦片的金额仅在400万元左右,到道光九年,鸦片支出达1400 万元,道光十八年进口鸦片超过四万箱,价款约3000万西班牙银元。《初中历史》列举的《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表明:1799年为4000箱,1839年为40200箱。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银价高涨,实质相当于大幅度增税,使本来穷困潦倒的人民陷于非常痛苦的境地,由此也引发了国内诸多矛盾的恶化。在此情况下,道光皇帝下决心查禁鸦片――这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缘由。

  林则徐到广州后,按照朝廷意旨,英商每上交一箱鸦片,就赏赐茶叶五斤,以体现天朝的“宽宏气度”。当时的鸦片多为膏状球形,如果浇上油再用火烧,其“残膏余沥”会渗入地下,将士壤挖起来熬,还可重新制成二到三成鸦片。所以林则徐没有采用火烧办法,而是挖了两个石头铺底的大水池,在里边注水并撒入海盐,把球形的鸦片切成四块投入池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倾入大量生石灰,池水遇到石灰就会激烈沸腾,冒起浓烟(好象在燃烧),鸦片会充分溶解分化,从而达到销毁的目的。虎门销烟后,英国方面最初的反映是温和的,他们不肯因为中国禁绝鸦片的缘故发动战争,拒绝下令军舰进入珠江,英国外交部还通知查理义律说“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命令查理义律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当得悉道光皇帝(绵宁)下令永远禁止中英通商后,维多利亚女王以及国会里的反对党,都十分气愤,才决定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参见柏杨著《中国人史纲》)。可见,茶叶贸易不仅与鸦片战争有关,而且也是导致那场战争最初和内在的原因。